公元前138年,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,看到“宛左右以蒲陶为酒,富人藏酒至万余石,久者数十岁不败。俗嗜酒,马嗜苜蓿。汉使取其实来,于是天子始种苜蓿,蒲陶肥饶地。及天马多,外国使来众,则离宫别馆旁尽种蒲陶,苜蓿极望。”(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第六十三)。
这一史料充分说明我国在西汉时期,已从邻国学习并掌握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技术。葡萄酒,曾经在中国初开放的年代被当做葡萄酒的统称,当我们的酒柜里出现了干红、干白、气泡酒、香槟等等名称的时候,中国把一只脚迈入了葡萄酒时代。
《圣经》里记载着最后的晚餐故事。葡萄酒是基督教圣餐中的必备之饮,代表着爱和拯救的力量。以基督教信仰为传统的西方世界,对葡萄酒倍加珍爱,喝葡萄酒是他们千百年来不变的传统。
西风渐进,风中带着葡萄酒的清香,中国人也渐渐沉醉在这美妙的果香味道之中。
在元散曲中就有体现:元散曲家张可久在《山坡羊·春日》中写道:“芙蓉春帐,葡萄新酿,一声金缕樽前唱。锦生香,翠成行,醒来犹问春无恙,花边醉来能几场。”可谓是曲风清丽秀美之佳作。
中国的酒文化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,辛辣的白酒带来的豪放作风一直在中国的酒桌上流传至今。西方优雅的葡萄酒文化来袭,更多的中国人开始像法国人那样用指尖握着葡萄酒杯柄,碰杯后只是小酌,看、晃、闻、品,每个人都对喝葡萄酒的流程如数家珍。
当“干”不是我们面对酒杯唯一的表达时,是否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葡萄酒时代?可能谁也无法武断地断言是或者非,但可以确定的是,一种温和的酒文化正随着葡萄酒的馨香滴进我们的心里。因为我们都是葡萄酒爱好者
版权归赵华强的博客
(责任编辑整理:爱酒吧)